斯诺克的鬼手—火箭奥沙利文
2008年在体坛上强势回归的,除了李昌镐,还有同样生于1975年的斯诺克选手奥沙利文。虽然奥沙利文在斯诺克运动上拥有的天赋,堪与李昌镐在围棋运动上拥有的天赋媲美,但由于种种原因,他并没有拥有像李昌镐那样的统治力。他在斯诺克历史上的战绩要明显逊色于戴维斯和享德利。一方面,仅比他大6岁的享德利和跟他同年生的75二杰希金斯、威廉姆斯,这三个人分去奥沙利文不少光彩;另一方面,奥沙利文乖舛的性格让他成绩一直不稳定,有时候因对比赛不够重视而打不起精神,有时候闹情绪的中途退赛,有时候因感情生活太过戏剧性而分心。与号称石佛的李昌镐相比,他对胜负的掌控明显较弱。因此,如果过于关注战绩数据,你会觉得他不是那么让人信服。
尽管如此,他仍以他鬼斧神工般的神奇表演,俘获了最多球迷的心。最突出的是,他的147满分杆已经成为历史第一—不仅从数量上是第一,从质量上更是让别的选手望尘莫及,曾创下了5分20秒的火箭速度,还在决胜局里创造过147,这需要怎样的天赋与勇气啊。其次,他左右开弓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,这与他慵懒的个性不无关系。还有,他是斯诺克职业比赛和积分排名赛最年轻的冠军得主,天赋最高已人所共知。台球皇帝亨德利就曾说过,比所有天才更加天才的是奥沙利文。
于是随着状态的调整,他在今年的归来就顺理成章了。奥沙利文在2008年度世界排名高居第一位。年度荣誉有世锦赛和北爱尔兰杯冠军,威尔士公开赛和上海大师赛亚军。尤其是世锦赛奥沙利文第三次闯进决赛,战胜卡特的火箭三次决赛均夺冠创造了100%的胜率,第三度加冕世界冠军。
不知道在以墨菲、马奎尔、塞尔比和丁俊晖为代表的八零后冲击下,三十三岁的奥沙利文还能屹立在斯诺克最高舞台上多久,但我们仍然需要他的鬼手表演。
九十年代的“皇帝”和八十年代的“魔法师”,和“火箭”都不是朋友,亨德利一度是奥沙利文最忌恨的成功楷模。但是2008年的克鲁斯堡,奥沙利文把斯诺克运动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。浑然天成的表现,让他可以不假思索地轻松解决球台上一个又一个极致命题,能在方寸之间挑战这项运动的想像极限。倘若斯诺克的未来将以奥沙利文方式呈现,那么我们根本不用讨论斯诺克的商业危机了。
这是幸运,也是不幸。不幸的是,“火箭”总是惊鸿一瞥。奥沙利文从来都无法自我解释,为什么他能突如其来“火箭”飙升,傲游太虚,为什么他又时不时地像“火箭”一样坠落九幽。他甚至无法当好一个技术教练——“滚石”乐队吉他手罗尼·伍德是奥沙利文好友,伍德梦想着单杆破百,奥沙利文教了他一个多月,最后双双放弃。奥沙利文牌球杆,在英国卖得最好,因为所有孩子都想像他那样打出璀璨夺目的“摇滚斯诺克”,但奥沙利文的斯诺克教程DVD,销量完全无法和戴维斯、亨德利的比,他自己也承认,“我说不清楚该怎么打好球”。
幸运的是,在最重要的舞台上,我们能看到他的完美表演。决赛对阵他的训练伙伴,同样全台进攻的卡特,奥沙利文的攻击热情不会被艾伯顿般的狡诈谋略浇灭,传奇还有延续的可能。更幸运的是,斯诺克并不是像奥沙利文那样纯浪漫演绎的激情运动,这项运动的理性严谨和深邃,不会被奥沙利文天马行空的点石成金掩盖。
天才总是可遇不可求,天才能改变你对一项运动的观感,却不能改变一个普通人投身这项运动的方式,这个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像奥沙利文那样打球。
斯诺克要求遵循的绅士风度,更是一种中古骑士文化的延续:公平对待敌手和自己。斯诺克要求在静默中的计算和谋划,将个体心神思维和肌体动作达到完美合一的境界,更是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吻合:个体的实现和突破。
不了解这项运动的本质,就无法真正掌握这项运动。在源起西方文化背景的运动中,斯诺克或许是最能将人身心高度结合的一项——这么多专业背景的电视嘉宾中,庞卫国和徐鑫建的风度谈吐内涵最令人折服,未必是偶然。梁文博一飞冲天的热情,丁俊辉如履薄冰的沉重,其实没有让我们真正了解这项运动,他们身上多少有些奥沙利文的影子,他们传递了过多即时成功的“快男”概念。这并不是斯诺克的真相,如何在慎独追求中达到心手合一的超然胜负境界,或许才是这项运动的本真。